宋代出家當和尚竟然還得要錢?!
時間:2017-12-20 來源:河南旅游網(wǎng)
《清明上河圖》反映的是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,畫中人物神態(tài)各異、迥然有神,其中,行腳僧人亦是畫中一大特色。如今,在依圖而建的清明上河園景區(qū)里,僧人穿行在游客中,成為游客互動的一大亮點。在宋代做和尚是需要執(zhí)照的。其實不僅僅在宋代,追溯到唐朝時期,就需要度牒了……
唐朝的度牒用綾素鈿軸,取材精良,制作考究,像嘉士德、蘇富比拍賣的絹本古畫。北宋的度牒有些偷工減料,是用紙做的。這么貴的東東,政府還要節(jié)約成本,老百姓當然也不買帳,于是就有人開始造價,一時間假度牒泛濫。當時有沒有驗鈔機之類的工具,全憑一雙肉眼對著陽光照一照,以辨真假,這樣一來政府被搞得十分狼狽。不過,趙員外送給魯達的那張度牒不會是假的,一則趙員外身價千萬,犯不著弄假度牒惹禍上身;二則像五臺山文殊院這樣的大寺院里的當家和尚早已煉成火眼金睛,一看二摸,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。造假度牒這種尷尬局面到南宋得到了改觀,南宋政府吸取教訓,覺得這個制作成本省不得,于是改用娟制,質(zhì)地和官誥(相當于現(xiàn)代官員的委任狀、任命書)相似。由于制作工藝復雜,假度牒現(xiàn)象才得以遏制。
度牒上詳細記錄著僧尼的原籍、俗名、年齡、所隸屬的寺院、師父名字、師承關(guān)系以及官府有關(guān)職掌宗教事務人員(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宗教局官員)的信息。僧尼死后或者中途還俗,度牒必須上繳。哦,對了,宋朝還有規(guī)定:犯了罪的人如果剃度出家、皈依佛門則視為重新做人,即可既往不咎,所以魯達打死鎮(zhèn)關(guān)西后化身魯智深,就可以酒照喝、肉照吃,而不用擔心公安局上門。
正因為有這許多好處,宋朝的度僧限制也異常嚴格,規(guī)定在擁有一百個僧眾的地區(qū)方可剃度一人,這可比今天考大學、考公務員的錄取比例還要低。做和尚比做公務員還要難,這就是宋朝。
沒有度牒的人如果想出家,那就要先到寺院里去當“行者”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臨時工,擔負寺院里的各項雜役,如種地、舂米,還有前文所述的報曉等工作。武松沒有趙員外這樣的朋友相幫,所以只好當行者,比魯智深差了一個等級。
行者不剃頭,將發(fā)型改為垂發(fā),京劇或影視劇中行者武松的扮相和造型就是其中的典型。行者也可以從師受沙彌戒,但必須得等到朝廷規(guī)定度僧的時日到來,經(jīng)過官府甄別并且通過試經(jīng)等考試,成績合格者方可得到許可,給予度牒并指定僧籍隸屬于某寺院,這才算取得正式的僧人資格,才能剃度為僧。想想看,做一個和尚有多難,像我們熟知的孫行者、武行者,都只不過是候補和尚而已。這是沒有度牒的苦!
度牒緊俏,社會上就出現(xiàn)了爭購度牒的風潮。那些有權(quán)有勢的世俗地主爭購空名度牒,既是表達一種佛教信仰,也是為了寄名僧籍后可以逃避國家的賦稅徭役,像趙員外那樣。這也說明在宋代,豪紳之家購買空名度牒已是一種佛教信仰和炫耀財富的表現(xiàn);而那些豪門官吏參與爭購空名度牒,更主要是為了炒買炒賣,低進高出,從中漁利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度牒倒有些像今天的股票了。
股票被炒的太瘋狂,監(jiān)證會就要出手干涉;同樣,度牒被炒的太熱鬧,宋朝政府也會感到不安。北宋末年,宋徽宗就不得不下詔書,禁止這種賤買貴賣、非法牟取暴利的投機行為,規(guī)定凡是不按官方牌價私相買賣度牒者,一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,錢鈔一律沒收充公,由國家作為罰沒款處置,已經(jīng)剃度的和尚也一概勒令還俗。
可是,這道圣旨最終還是敵不過市場經(jīng)濟的大潮,何況頒布這道圣旨的皇帝都被遼人捉去當俘虜了,因此度牒炒作之風到南宋時再度死灰復燃,且愈演愈烈。到后來,不少俗家地主都手握度牒,倒是真正的出家人買不到官價度牒,就只得千方百計購買黑市度牒。在川蜀地區(qū),一張度牒的官價是一千貫(注意,比唐朝漲了十倍,已經(jīng)相當于人民幣一百萬了),而民間黑市的價格漲到了一千六百貫,比官價高出60%。有的人想出家而買不到度牒,竟然干出了殺人劫牒的勾當。
益州知州張詠審問一個可疑的僧人,發(fā)現(xiàn)此人的度牒信息與口供多有出入。
“這張度牒是你本人的?”
“是的,大人,千真萬確。”
“你的師父叫什么名字?”
“叫悟空?!?/span>
“悟空從前在哪家寺廟出家?”
“是跟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經(jīng)的。”
“呔!誰讓你亂說《西游記》來!”
張詠驚堂木一拍,大喝一聲,于是當庭下判詞:“勘殺人罪。”
衙門胥吏們都想不通,認為知州判案也太玄乎了。但后來查實,張詠的判斷準確無誤,此人獲度牒不能,乃佯裝與一個擁有度牒的僧人結(jié)伴同行,途中殺僧而劫取度牒、僧衣,自行披剃為僧,冒名頂替。為了當一個和尚,居然要去殺人!
政府見此情形也無奈,既然已經(jīng)管不住了,也就干脆放開吧。
史書上記載,宋高宗趙構(gòu)就曾下令財政支付二百道度牒給岳飛。讀史的人不免納悶,岳飛要那么多度牒干什么?難道岳家軍有那么多人看破紅塵要出家?還是厭于殺伐,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?原來,這二百道度牒是作為岳飛軍隊的軍餉和修筑防御工事的開支發(fā)放的:二百道度牒,官方牌價就是兩個億,我給你政策,至于怎么用,你自己看著辦吧!
由此來看,度牒交易在宋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。這事是不是很有趣呢?
唐朝的度牒用綾素鈿軸,取材精良,制作考究,像嘉士德、蘇富比拍賣的絹本古畫。北宋的度牒有些偷工減料,是用紙做的。這么貴的東東,政府還要節(jié)約成本,老百姓當然也不買帳,于是就有人開始造價,一時間假度牒泛濫。當時有沒有驗鈔機之類的工具,全憑一雙肉眼對著陽光照一照,以辨真假,這樣一來政府被搞得十分狼狽。不過,趙員外送給魯達的那張度牒不會是假的,一則趙員外身價千萬,犯不著弄假度牒惹禍上身;二則像五臺山文殊院這樣的大寺院里的當家和尚早已煉成火眼金睛,一看二摸,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。造假度牒這種尷尬局面到南宋得到了改觀,南宋政府吸取教訓,覺得這個制作成本省不得,于是改用娟制,質(zhì)地和官誥(相當于現(xiàn)代官員的委任狀、任命書)相似。由于制作工藝復雜,假度牒現(xiàn)象才得以遏制。
度牒上詳細記錄著僧尼的原籍、俗名、年齡、所隸屬的寺院、師父名字、師承關(guān)系以及官府有關(guān)職掌宗教事務人員(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宗教局官員)的信息。僧尼死后或者中途還俗,度牒必須上繳。哦,對了,宋朝還有規(guī)定:犯了罪的人如果剃度出家、皈依佛門則視為重新做人,即可既往不咎,所以魯達打死鎮(zhèn)關(guān)西后化身魯智深,就可以酒照喝、肉照吃,而不用擔心公安局上門。
正因為有這許多好處,宋朝的度僧限制也異常嚴格,規(guī)定在擁有一百個僧眾的地區(qū)方可剃度一人,這可比今天考大學、考公務員的錄取比例還要低。做和尚比做公務員還要難,這就是宋朝。
沒有度牒的人如果想出家,那就要先到寺院里去當“行者”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臨時工,擔負寺院里的各項雜役,如種地、舂米,還有前文所述的報曉等工作。武松沒有趙員外這樣的朋友相幫,所以只好當行者,比魯智深差了一個等級。
行者不剃頭,將發(fā)型改為垂發(fā),京劇或影視劇中行者武松的扮相和造型就是其中的典型。行者也可以從師受沙彌戒,但必須得等到朝廷規(guī)定度僧的時日到來,經(jīng)過官府甄別并且通過試經(jīng)等考試,成績合格者方可得到許可,給予度牒并指定僧籍隸屬于某寺院,這才算取得正式的僧人資格,才能剃度為僧。想想看,做一個和尚有多難,像我們熟知的孫行者、武行者,都只不過是候補和尚而已。這是沒有度牒的苦!
度牒緊俏,社會上就出現(xiàn)了爭購度牒的風潮。那些有權(quán)有勢的世俗地主爭購空名度牒,既是表達一種佛教信仰,也是為了寄名僧籍后可以逃避國家的賦稅徭役,像趙員外那樣。這也說明在宋代,豪紳之家購買空名度牒已是一種佛教信仰和炫耀財富的表現(xiàn);而那些豪門官吏參與爭購空名度牒,更主要是為了炒買炒賣,低進高出,從中漁利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度牒倒有些像今天的股票了。
股票被炒的太瘋狂,監(jiān)證會就要出手干涉;同樣,度牒被炒的太熱鬧,宋朝政府也會感到不安。北宋末年,宋徽宗就不得不下詔書,禁止這種賤買貴賣、非法牟取暴利的投機行為,規(guī)定凡是不按官方牌價私相買賣度牒者,一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,錢鈔一律沒收充公,由國家作為罰沒款處置,已經(jīng)剃度的和尚也一概勒令還俗。
可是,這道圣旨最終還是敵不過市場經(jīng)濟的大潮,何況頒布這道圣旨的皇帝都被遼人捉去當俘虜了,因此度牒炒作之風到南宋時再度死灰復燃,且愈演愈烈。到后來,不少俗家地主都手握度牒,倒是真正的出家人買不到官價度牒,就只得千方百計購買黑市度牒。在川蜀地區(qū),一張度牒的官價是一千貫(注意,比唐朝漲了十倍,已經(jīng)相當于人民幣一百萬了),而民間黑市的價格漲到了一千六百貫,比官價高出60%。有的人想出家而買不到度牒,竟然干出了殺人劫牒的勾當。
益州知州張詠審問一個可疑的僧人,發(fā)現(xiàn)此人的度牒信息與口供多有出入。
“這張度牒是你本人的?”
“是的,大人,千真萬確。”
“你的師父叫什么名字?”
“叫悟空?!?/span>
“悟空從前在哪家寺廟出家?”
“是跟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經(jīng)的。”
“呔!誰讓你亂說《西游記》來!”
張詠驚堂木一拍,大喝一聲,于是當庭下判詞:“勘殺人罪。”
衙門胥吏們都想不通,認為知州判案也太玄乎了。但后來查實,張詠的判斷準確無誤,此人獲度牒不能,乃佯裝與一個擁有度牒的僧人結(jié)伴同行,途中殺僧而劫取度牒、僧衣,自行披剃為僧,冒名頂替。為了當一個和尚,居然要去殺人!
政府見此情形也無奈,既然已經(jīng)管不住了,也就干脆放開吧。
史書上記載,宋高宗趙構(gòu)就曾下令財政支付二百道度牒給岳飛。讀史的人不免納悶,岳飛要那么多度牒干什么?難道岳家軍有那么多人看破紅塵要出家?還是厭于殺伐,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?原來,這二百道度牒是作為岳飛軍隊的軍餉和修筑防御工事的開支發(fā)放的:二百道度牒,官方牌價就是兩個億,我給你政策,至于怎么用,你自己看著辦吧!
由此來看,度牒交易在宋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。這事是不是很有趣呢?
本文內(nèi)容摘自《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》
*除《河南旅游網(wǎng)》署名文章外,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河南旅游網(wǎng)立場。
編輯:李睿